魏杰认为,任何决策层,一定得搞清楚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风险判断,他认为,目前风险主要在金融方面。为了防范金融风险,国家在抑制资产泡沫、稳定外汇、稳定债务、治理金融乱象,以及调整货币政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。魏杰强调,作为企业家更要关注这些风险点,因为实业与金融是密切相关的。

资产价格,主要是指股价与房价。
魏杰认为,未来几年内,中国股市形成泡沫的可能性基本不大。证监会对于场内交易、买壳卖壳,以及外部资金的进入都非常关注。在大数据的支持下,监管层已经可以随时观察股票的异常波动。在这样的条件下,股市未来有可能是慢牛,而不是泡沫。
这次的重点在于房市,意指房价不宜涨得过快。而房价涨得过快主要是在一二线城市,抑制资产泡沫的重点也在那里。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对策。一个是中短期对策,主要是限购限贷,抑制投机性需求。另一个对策是长效机制,例如共有产权、租售同权、调整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等。
北京作为一线城市的代表,最近在这方面动作比较频繁。雄安新区的提出,实际上是应对北京房价的一个长效机制,要调整北京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,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。当非首都功能转移后,从业人员也会随之转移,对房产的需求就会下降,房价就会受到抑制。
许多国家的金融风险都是因外汇波动而起,例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。从2016年6月开始,中国的外汇出现一些波动,人民币贬值和外汇储备减少的压力都非常大。于是政府开始着手防范由外汇波动引发的金融风险。国务院提出了两个“不能持续”,一是人民币不能持续贬值,二外汇储备量不能持续减少。
魏杰个人认为,有三项海外投资暂时不可能启动,一是海外不动产的投资;二是海外证券投资;三是海外的投资理财保险。在海外并购方面,非技术类的并购,例如海外房地产投资、买酒店、买酒庄、买足球队、买影院将会面临严格的审查。
目前,人民币没有出现持续贬值,外汇储备量没有出现持续减少,最近人民币还有升值的趋势。外汇逐渐会被排除黑天鹅事件或者灰犀牛这个范围之内,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基本不大。
债务链条一旦大规模断裂的话,必然会引发金融风险,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债务链条断裂而引起的。债务有三种:个人债务、企业债务、政府债务。
由个人债务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几乎没有。
第二种是企业债务,企业债务现在偏高,所以提出去杠杆化。债务偏高不是指民营企业,而是指国有企业债务,国有企业是这次去杠杆的重中之重。最近有两件事情值得关注。联通混改,旨在去杠杆、降杠杆;东北特钢的处理,第一次打破刚性兑付,选择了破产重组。前者是对没有出问题的企业降杠杆,后者是对出了问题的企业降杠杆,这两个事件是带有标志性的。未来一年时间里,国有企业去杠杆力度会很大。
第三种是政府债务。我国坚持一个原则,每年赤字的最高比例不能超过GDP总量的3%。所以防止债务出问题的重点在于地方政府。地方政府的债务现在分为现实债务和潜在债务,现实债务就是能从账面上看到的债务,潜在债务指的是账面上看不到,实际却由政府买单的债务。
过去地方政府潜在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搞地方融资平台,把高速公路、土地都装进去来融资。从2015年开始,国家做了严格界定,严禁地方融资平台扩张。但另一方面,从2016年开始,出现了增加的潜在债务。一个就是PPP项目,企业家们要尤其重视,一定要在财政部网站上查清楚有没有这个项目,因为ppp项目是可以被包装出来的。另一个就是产业引导基金。产业引导基金不是不可以做,只是这个产业的引导基金必须是财政的钱,而不是银行的钱。
金融乱象往往会引爆金融风险,许多国家的金融风险,都与金融领域乱象有关。金融乱象有两部分,一部分是改革中引起的,一部分是新的技术产品引起的。
在改革过程中,相关的规则没有跟上,就会引发问题。例如前几年,金融改革放开了非银行金融机构,把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,转向一个银行融资和非银行机构融资并列的体制。因为银行融资是债务资金,只有放开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,才能降低杠杆率。在过去的五年里,各类投资公司,各类基金管理公司,各类保险公司,都在大规模地注册产生。但是在开放的过程中,由于准入条件、运行规则的制定尚在摸索阶段,就陆续出问题了。
另外一种金融乱象,来源于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。ICO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区块链技术之所以能改变金融,来自于去中心化,并不一定只有国家才可以发货币,在区块链上,任何人都可以发货币。IPO和ICO都是指第一次募集资金,只不过IPO给的是有价证券,而ICO给的是虚拟货币。技术虽然可以改造好多产业,但是他必须遵守这些产业原来的规律。金融行业永远需要成本和风险的控制。ICO等于摆脱了监管,风控几乎为0,就像一个赌场,赌赢的赚了钱,赌输了怎么办?
要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,如果货币政策不调整,总有一天会引发金融风险的。许多发展中国家,金融风险都是没有控制好货币政策,出现了大规模的问题。中国在这方面也有一定压力。
于是货币政策从宽松走向稳健,这是必须的。当货币政策改变,市场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。今年3月份、4月份出现了资金荒,随之5月份的股市就跌得厉害。而资金荒很可能还会维系一段时间,最起码要有两三年的适应期。
但货币政策的调整,是为了防止引发金融风险而不得不采取的决策。如果继续宽松的话,最终可能不堪收拾。建议大家对未来五年要有一个判断,一旦出现资金紧张,基础设施不可能像过去这么大规模进行了,一定会慢下来。一旦货币政策调整,差不多有8个月左右时间就会传导到实业的方向上来,所以建议企业家们一定要关注这个动向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