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危机是否会卷土重来?
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教授2月2日在东南卫视《中国正在说》栏目发表的主题演讲《新时代的大国金融战略》整理而成(未经本人审核)。
金融危机是否会卷土重来?
今年是2018年,往上走半个世纪,我们发现,几乎每隔十年,世界就会发生一次金融危机。1977-1978,发生了国际货币危机;1987-1988,发生了“黑色星期一”,震动全球;1997-1998,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;2007-2008年,是从次贷危机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。今年是2018年,正好又是十年,是不是有什么事要发生了?
吴晓求:今年从全球来看,还没有看到发生严重的全面的金融危机的征兆。虽然这个周期已经来临,但是未来究竟会在什么方向、什么领域会发生重大的金融危机?学者们正在研究。对于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,也是一个重要的借鉴。
郑若麟:如果拿中国和美国比的话,2010年我们的制造业已经超过了美国,但是在金融和货币领域,美国的霸权还是如日中天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如何破局,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金融发展之路?下面就要请您来为我们解答了。
一国之重器,金融在全球的影响力是大国的重要指标
吴晓求:金融是一个国家的重器。一个国家能称得上大国、强国,有很多标志,有软实力、软标志,也有硬实力、硬标志。属于软实力的,比如价值观、道德底线、法治、社会的信用水平。当然软实力是以硬实力为基础的,一个国家有自己的硬指标、硬实力。硬指标大家想到更多的是GDP的规模在全世界占第几位。当然人均GDP在一定意义上可能非常重要,它代表这个国家老百姓的富裕水平。也有人会拿进出口贸易的规模作为国家的硬实力,也有人拿国家的军队做硬指标,有没有航母、核武器。这些都是一个大国的重要标志。
但是从经济上看,有一个指标是非常重要的,就是金融在全球的影响力。虽然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石,也是金融的基石,但是因为现代经济条件下,所有的资源都金融化了,所有的财富都金融化了。国与国的竞争,从经济上看,最后在开放的体系中,金融的竞争变得特别重要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在新时代,我们要制定中国的大国金融战略,就变得非常重要。
中国的金融改革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晚了五年。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起始于1983年,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央行的职责,把其他的职责剥离开来,成立了当时其他的专业银行,之后称之为商业银行。所以1983年是新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起始年,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的时间,应该说中国的金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。到现在为止,中国的金融有很多骄傲,在全球十大市值的金融机构中,中国至少占有四席,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结果。这期间经过了很多的磨难,很多的考验,但是有一条是坚定不移的,就是改革和开放。
中国已经具备建设大国金融的战略条件
在这样一个历史契机中,中国正在崛起,中国的经济规模、国际贸易都成为第一或第二,在一个不太长的未来,中国的整个经济规模也将会成为全球第一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,按照逻辑上说,中国理应成为新的全球金融中心。未来中国一定是新的全球金融中心,一定是人民币(计价资产)的财富管理中心,也是全球投资人应该投资的市场。中国的金融市场,未来必须具备吸引全世界的货币、资本和其他金融资产的能力,并进行合理的配置,以促进中国的企业创新和科技创新,推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地增长。
中国已经具备建设大国金融的战略条件,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和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。与此同时,中国的外汇储备、进出口贸易规模以及资本双向流动规模,均位于世界第一或第二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中国将实现全面崛起。按照十九大报告制定的新“两步走”战略,到2035年,中国的经济总量会居世界第一,人均GDP将从目前的8千多美元达到2万美元,中国金融也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。
新的时代给中国金融赋予了更多使命。习总书记说要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,这句话对我们推动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,对我们设计中国金融的战略目标,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要先想一想,金融的初心是什么?金融的初心,显而易见,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,和实体经济是荣辱与共的关系。如果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,就是一个泡沫化的金融,就没有生命力。这个实体经济指的不仅仅是企业,也包括我们在场的每一个,都应该被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。这是金融的初心。金融的使命当然是要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,推动社会的进步,推动国家的对外开放。我们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,思考新时代中国的大国金融战略。
新时代的大国金融战略需要具备多元、普惠、科学监管
我心中的“新时代中国的大国金融战略”有一些基本的元素。
第一,对外来说,一定是开放的,不是封闭的。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,是一个离世界舞台中心越来越近的大国。基于这样一种战略目标,我们的大国金融一定要和大国的战略目标相匹配。封闭是成不了大国的,所有的大国都是开放性的,所有的大国都是在世界舞台中心的。中国的大国金融战略首先是开放,学会在开放中和他人竞争。2001年我们加入WTO的时候,当时也有不少人认为加入WTO之后,中国的民族工业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。这种担忧当时可以理解,但从今天看来是多余的。后来也证明,中国的企业不怕竞争,只要公平就可以。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繁荣,带来了自信。
第二,金融要为所有人提供他们想得到的,与其信用新匹配的金融服务。也就是说,要实现普惠性金融。要让每一个人、每一个企业,无论大小、无论什么性质,都理应得到相对应的公平的金融服务。为此,我们必须推动中国金融的变革。中国金融在过去相当长时期里主要为大企业服务,融资都是面向大企业。因为大企业多数都是国有企业,同时大企业的融资规模大,风险相对小。所以金融业都在寻找大客户,不太喜欢小客户。在财富管理方面,过去的金融只关心富人,因为富人一拿就是几百万、几千万或者几个亿。中低收入阶层拿个两千块、五千块,他就觉得挺烦的。传统金融在财富管理方面,对中低收入阶层没有提供很好地服务。为此就必须改革中国金融的结构,通过技术的力量改变中国金融的生态,改变中国金融的基因,要把过去中国传统金融所忽略的客户捡起来,服务起来。这就是普惠性金融的实质,也是科技金融的本来目的。
第三,我们必须推进中国的金融监管改革,推进科学监管、实时监管、智能监管。金融非常复杂,书本只能告诉你一些灰色的道理,只有亲自经历了大风大浪,才可以成长。中国的金融经历了大风大浪,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就是2015年的股市危机。应该说在这场股市危机中,我们学到了一些东西,其中两条至关重要。
第一条就是,面对金融市场,所有的参与者都应该理解金融市场逆周期的一个原理。过去我们喜欢顺周期,挣了钱就希望挣更多的钱,挣了更多的钱,还想借更多的钱再挣更多的钱。这叫顺周期。但是他们不知道,顺周期是走向深渊的开始,所有走向深渊的人都应验了顺周期的原理。随着指数的上涨、风险的增加,我们要进行逆周期的管理,也就是说,风险来了以后,杠杆要大幅度下调,要去杠杆,甚至要撤退。
第二条,过去监管者也好、政府也好,面对资本市场有时候角色有些错位,目标不太清晰,经常会加入市场的行为之中。通过这场危机,我们终于知道,监管者的职责就是监管,就是如何保持市场的透明度,如何维护市场公平。至于市场指数涨到哪里、市值能有多少、上市企业有多少家,都不是监管者的本质要求。监管者最核心的职责就是维护市场公平,确保所有的信息披露都是真实的。
金融有风险,就像人身上有细菌、有癌细胞一样,这都是正常的。在座的任何一位,只要去体检,都会说你有癌细胞的指标。这一点都不可怕,可怕的是癌细胞突破那个临界值,有可能就变成癌症了。所以我们不可以因为身上有一点癌细胞,就要把它找出来、挤出去,那是挤不出去的。人体有免疫力,金融对大多数风险也是有免疫力的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,监管不是让风险提前爆发的机制,而是让风险衰减的机制。科学监管、合理监管,推动中国金融发展的监管,比什么都重要。所以我经常说,未来中国资本市场上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像2015年的股灾,概率会很低。这就是这场危机给我们提供的一些经验。
未来中国:全世界投资者向往的国际金融中心
我在很年轻的时候,我从事金融领域研究就一直有一个梦想:梦想在未来,中国的金融能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最富有生命力、流动性最好,也是全世界投资者都向往的国际金融中心。金融梦想,也是中华民族崛起、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也希望那个时候,中国的金融体系的设计,能够为我们的国家、我们的人民,守住这份财富。让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富既能够得到保值,更能够增值。同时我也非常希望未来的中国金融,不要出现那么大的金融危机,可以有一些金融风险。亚洲有些国家在20年前出现了一场金融危机,应该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过来。未来的中国金融一定要设计出一个富有弹性的,能够很好地处理金融风险,同时有很好的风险免疫能力现代金融体系。这就是我,一个金融学者的梦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