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170817851
当前位置:
首页 > 名家观点 > 李嘉诚:成功的人生,充满了失败的气息

李嘉诚:成功的人生,充满了失败的气息

时间:2018-04-17     阅读次数:11482


image.png



导读 

“成功的人生,充满了失败的气息。”在失败的苦痛中升级认知,在逆袭的快感里感受成熟。



image.png



越能扛事儿,胜算越大
最怕啥都没干,还说自己不曾失败


没有哪个成功人士或者成功团队、企业没有经历过失败,失败是必然,把失败看作成功的前奏、看作是机会和成长,这就是“比伦定律”要告诉我们的。


正如它的提出者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F·比伦说的,“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,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。”


的确,比起失败,更可怕的是没有给自己创造失败的机会。


宝洁公司有这样一个规定:如果员工三个月没有犯错误,就会被视为不合格员工。对此,宝洁公司的解释是:那说明他什么也没干。什么都没做,不敢尝试,自然不会失败。所谓优秀员工,一定是那些敢于尝试、不怕失败、不怕担责,直面挫败并找到出路的“问题解决者”。


李嘉诚说“成功的人生,充满了失败的气息。”成功的团队亦是。



image.png



张瑞敏在创立海尔之初,曾经将七十六台冰箱一字排开,并请员工用大锤将他们全部砸毁。原来,张瑞敏和客户一起检查库存时,发现有五分之一的冰箱有质量问题,五分之一啊,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,这背后的资金、时间和人力成本,可能让一家企业面临多大的危机,张瑞敏心里是清楚的。


但是,比起这些,张瑞敏更清楚唯有客户至上、品质保障才能帮助一个企业走得远、走得久。因此,他毅然决然地用这种“昭告天下”的方式,狠狠地砸毁了有问题的冰箱,让客户看到自家企业对质量第一的坚守态度,也希望员工可以把“严把质量关”作为最本质、最基础的工作理念。



image.png




有人说,正是不怕事、能扛事、敢于面对失败的企业家精神,成就了张瑞敏,也成就了海尔集团全球领先的家电制造商的品牌担当。


作家余华曾经说,“中国年轻一辈人里面,很多优秀者,但很少能扛得了事的人!”扛事,这样的事,多半和挫败、困境相关,是一个人扭转局面的能力,是否能临危不惧、临危受命、转危为安、走出困境、逆袭超越,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能扛事的表现。


职场喜欢承担责任的强者,越能扛事的人,逆商越高,反败为胜的机率越大。


Amdocs是一家做软件和服务的公司,这家公司的市值接近100亿美元,其总经理坦言,在面对求职者时,最关注求职者表现出的对失败的恰当态度,他希望自己的员工是可以接受失败、并且会从失败中学习的人。


这位总经理说,比起那些完美的简历,他更希望在求职者的简历中看到一些“失败案例”。因为他相信鼓励创新的领导者不会将失败当成缺点。


他希望在面对面的交流中,能看到求职者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,“比起那些死守想法冥顽不灵最后酿成巨大损失的人,迅速承认失败并且着手下一个项目的能力,也是一种本事。”


比尔盖茨认为习惯于失败是成功的基础,所谓将失败常态化。而如何用更好的姿态面对失败呢,比尔盖茨的一个做法就是雇佣在其他公司有失败经验的人做助手,借用他们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。



image.png



失败是试金石

看清自己,认清世界


有人说,快乐是天分,痛苦是比快乐更重要的天分。而失败最能给人痛苦和折磨,在自我重建里找到苦中作乐的方式,失败就增加了快乐的天。


“真正的乐观不是少不更事的欢颜,而是久经挫败后的仍旧不气馁、不退缩,对未来充满信心、发自内心的阳光和热忱。”


陈冠希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,自己在艳照门事件后,失去事业的同时,更失去了几乎香港的所有朋友,没有任何一个曾经的香港好友还顾及昔日友情。所以,失败不就是试金石吗,能迅速检验出你平日里看不出的人心人性,能让你彻悟后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人情世故,对聚散更坦然。


没有永远的赢家,失败是必然,失败能让一个人更加认清自己,所谓自我认知,不经过“失败”的境遇,就没办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升级。


第一次被领导骂,第一次被客户投诉,第一次被同事吐槽,甚至第一次失业,第一次创业失败,无论是生活的爆击,还是职场的重击,失败无所不在,只有经历过失败,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,能扛多大的事。


失败带来的逆商提升,是认知升级最快最狠的方式。辩证看待成败,不在失败里久留,本就是逆商极高的表现。


是一蹶不振、意气消沉,还是洗心革面、彻底反思、重头再来,消沉的时间长度,消沉期对待周遭的态度,这些都会让你更加了解自己,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你。


爱迪生为了一项发明,不惜失败八千次,有人问他是否觉得这样做浪费了时间,是否因此感到沮丧时,他说:“我为什么要沮丧呢?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。”所以在爱迪生看来,之前的八千次只是证明那样做行不通,而最后行得通的路一定是在这个失败的基础上找到的。



image.png



我们从小就听到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这样的话,但是稍微有点判断的人都知道,不是失败成就了成功,而是在失败里反思、专注、钻研的态度和面对挫败越战越勇的毅力,让失败孕育了成功。


所以王石说,失败并非成功之母,失败次数多了就彻底失败了。能扬长补短的地方尽量扬长补短,能克服短板,并且把短板变成优势,那更加难得。成功才是成功之母。


研究失败,比享受成功的时间更久
企业的容错机制,是企业成熟度的表现


据说,IBM的一位高管曾经因为失误,给公司带来了一千万美元的损失,高管担心自己要被开除,更担心公司要他个人承担一部分损失。谁知道,当时的董事长把他叫到办公室,不但没有开除或者要他赔偿,反而给了他一个更高的职位。


这位高管异常感激,但是也万分不解,他问董事长为什么要这样做时,董事长说“要是我开除你,那又何必在你身上花一千万美元的学费?”


image.png


我们常常把面对挫败的态度和一个人的逆商联系起来,如果是以企业为单位,企业的容错机制就是其成熟度的表现,也可以看作企业的逆商。


敢于尝试并且鼓励员工尝试、试错的企业,有更强的抗压文化和风险应对机制,而员工因为受到鼓舞有更强的信心去挑战,在挑战里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。


这就是一个企业的容错态度,这样态度背后的企业文化必然是敢于挑战、敢于尝试和创新的。一旦将容错机制贯穿在企业管理的日常中,人人不必因为失败担惊受怕,敢尝试的冲劲超过了怕担责的顾虑,企业自然发展得更好。


最后,职场或生活,企业或者个人,失败都是尝试才会有的一种结果,失败过至少证明努力过,所以失败当然是成功的基础,让认知升级,再在升级后收获成功,而逆袭似乎更能刷新存在感。


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失败,失败就有了更强大的存在价值。就像比伦定律说的,失败也是一种机会。


上一篇:孟晚舟:轻舟已过万重山

下一篇:任正非:华为的大企业病很严重 现在董事会成员带头警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