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成功的路上,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缺少机会,或是资历浅薄,而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。
很多人的情绪就像一把干枯的野草,一点就着。
下属没有及时上交工作报表;
下属汇报工作时,表达不够清晰;
下属因意见不合,公然反驳你;
……
歇斯底里的愤怒或是沉默不语的郁闷,无论哪一种,你都无法心平气和的处理手上的其他事物,并且还会影响团队士气、团队氛围。

作为一个领导,你的最先的和最重要的工作时对自己的情绪负责,然后帮助在你周边的人协调情绪。——德鲁克
发脾气是一种本能,而把脾气收回去则是一种本事。
而这则需要情商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——同理心。同理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能力。
甘地曾说,不谈人性去开展工作是对团队的毁灭。
真正的高情商,是拥有同理心。同理心是一种理想,一种力量,更是一种改变人际关系的革命!
微软一共经历了三任CEO,盖茨卸任之后,是由盖茨的好友鲍尔默担任CEO ,在鲍尔默担任CEO期间,主张内部竞争、狼性文化。内部关系紧张,不少大牛纷纷出走,去了竞争对手公司。
在鲍尔默带领微软期间,竞争对手亚马逊、谷歌的数据库技术纷纷上了不止一个台阶。
马云参访微软时,问鲍尔默,微软的竞争对手是谁?鲍尔默两眼放光说,苹果、思科、索尼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,我是用什么方法和策略,将其PK掉的。
马云出来说:“这哪里是CEO呀,简直是个职业杀手。”
2014年,盖茨壮士断腕,换掉鲍尔默,启用第三任CEO纳德尔。

纳德尔上台后,仅4年间,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。
号召所有高管学习同理心、非暴力沟通,将企业文化从“人人为己”调整为“人人同理、换位思考”的文化。不仅对于员工使用同理心;在商业上,站在客户、用户的角度来思考和决策,这才有微软从2000亿市值到7000亿市值的增长。
从这个案例,可以看到同理心带来的力量是无限的,在同理心不仅在氛围营造,也在赋能团队。
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微软第三任CEO纳德尔这样的领导力,在带领团队时觉察和理解团队成员感受,并在尊重下属的前提下,激活团队,让其由衷追随!
不带评论的看见,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!——印度·克里希那姆提
评判是同理心的杀手,会不经意的导致语言暴力,并激发对方的愤怒和不满。

区别看见和评论的区别 | |
评论 | 看见 |
小张上个月总是迟到 | 小张上个月迟到了5次 |
听说他私生活很乱 | 他同时和3个女孩子约会 |
昨天你对客户的不佳 | 昨天A客户跟你询问,你只看手上的报表,连头都没有抬 |
你都不配合我 | 最近我组织了3次活动,每次你都是说不愿意参加 |
当你评论时,对方就有被“指责和批评的感受”,容易引发争论和冲突。
当陈述事实时,对方则比较容易接受和改正。
情绪和痛苦的产生,在于我们错误的将事情的评价、看法和客观事物混为一谈。
03
用同理心为团队赋能——换位思考、将心比心
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;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;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;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;所恶于右,毋以交于左;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。此之谓絜矩之道。——《大学》
意思:如果我不喜欢上级的方式,就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下级;不喜欢下级方式,就不要用下级方式,对待上级;如果不喜欢前辈的做法,就不要用这样的做法对待晚辈,如果不喜欢晚辈行为,就不要用这个行为对待前辈。你做到这一点,就能成为众人的典范和领导。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!

举例
下级:我这次团队目标达成很糟糕,看来我真的能力不行。
作为领导,你该怎么回应?
回应一:你多半是没有用心,所以才会这么差。
让下属的内心雪上加霜。
回应二:这次没完成,以后再努力就行了。
让下属觉得在敷衍,感受不到真诚。
回应三:你已经做得很好了,你一直在努力做好你能做的。
让下属表达的欲望堵回去了。
回应四:你这么说表示你现在的心态需要调整
让对方觉得明知故问。
回应五:我本来想早点打电话给你,但昨晚……
焦点不在下属身上,在上级的身上。
回应六:
听得出,你这次业绩目标没完成让你感到很失败。
我很理解你此刻的心情,业绩排名垫底确实让人感到难受。
我们都希望能找到方法使业绩更好。
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方法来解决你的问题。
这种回应,先回应情绪,表达了理解,再给予方法。是一种非常好的同理心沟通的方式。
同理心沟通:先回应情绪,再讨论事情;先听出感情,再面对事实;先处理心情,再处理事情;立场要坚定,态度要热情。
而需要注意的是同理心是我理解你的感受,并愿意做你的精神支持。但这并不代表着认同、迁就你的行为和观点,做一个“老好人”。

这个失控到人人都需要领导力的时代,没有领导力,我们将一事无成;而拥有同理心,能让你炼就真正的领导力!
8.29日实务班《情商修炼》课程在南昌顺利结束。本次课程不仅打破以往对于情商的认知,还有具体的方法论,
充实精彩的课程内容颠覆以往的认知,打开了值得探索的人性管理新世界;渊博风趣的老师让整个课程变得妙趣横生,各种经典案例、人文科学知识信手拈来,学员们沉醉于课程内容,不可自拔。
课程结束时,学员们纷纷说道,希望多开设这样的课程,有助于提升管理者情绪管理,提升团队领导力,创造团队情绪共鸣,让团队由衷追随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