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核,一直是管理者抹不去的伤痕!
一提到考核,就离不开KPI,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。拿奖金是它,扣钱的也是它,爱恨情仇全是它。
考核少了没感觉,钱扣多了要离职;
员工只做你考核的,不做你想要的;
工作不饱和的员工,年终考核还是优秀……
许多管理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:“不搞KPI是等死,搞了KPI是找死”,进而陷入了左右为难,无所适从的怪圈。

9月5-6日,财智·经理人2001班《绩效评估》课程为学员讲述了绩效考核为何如此之难,做KPI时要避免那些误区……
财智学院曾经服务过这样一家企业:
某公司的绩效考核一直被诟病,问题颇多。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,全年业绩目标自从施行绩效管理后,总业绩下降了10%。
能力强、干活多的人绩效经常拿不到全额绩效,更有甚者绩效垫底;活少、文笔好的员工,常年可以拿到高额绩效。
以至于后来,公司员工要求公司人力资源部开设公文写作培训课程。
非业务部分的统一考核标准,这家绩效流程是这样的如下:
1、让员工每月写总结(以文字的形式呈现);
2、上交主管打分,并自评(80%+20%)
3、计算绩效加分数
4、计算绩效工资
……

考核过于笼统,没有聚焦“核心”,胡子眉毛一把抓,无法解决核心问题。
德鲁克曾经说过:无法衡量就无法管理
好的绩效考核,必须要有数据指标做支撑,一个清晰的数据有助于激励员工,高效的完成任务;
主观性比较强,干的好不好、总结说了算的绩效,只会让企业管理陷入混乱之中,员工的注意力都会放在如何提升总结上。
A餐饮是一家鸡肉烹饪食品企业,原来将销售量作为唯一考核指标,导致各门店为追求销售量而出现大量鸡肉浪费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公司又增加了控制鸡肉浪费的考核指标,设置了比较高的权重。

为应对考核,快餐店要求员工,一定要等顾客点完餐后再烹调鸡肉,最大程度避免了浪费情况。
但这种“新方法”造成了更大的问题,顾客需要比之前多忍受五六分钟的等待时间,于是很多老顾客就干脆不再光顾,各家门店的销售额快速下降……
顿师餐饮面临的问题,反映了企业在绩效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共性偏差:在指标的设置上,没有从战略目标出发,仅从问题点出发。
整个指标体系是散的,没有设置到关键点上去,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。
用这些指标去考核员工,结果就是,解决了老问题,带来了新问题,既对员工引导了错误的方向,又大大浪费了企业的资源。
指标难以量化的部门。包含了我们熟悉的:人力资源部、财务部、行政部、研发部、创意部等等部门。
很多公司就会直接采用上文所提到的上交主管打分,并自评(80%+20%)的方式,最后工作到底是否有成效也不得而知了。
这些不与公司业绩目标直接挂钩的部门,似乎无法用数据来衡量他们工作的好坏,进而会逐渐消灭关他们的积极性。

公司好坏、业绩高低与他们都无关。
凡是员工的贡献,都应该是可以被量化的。无法被量化的工作,只会产生推诿、扯皮和不负责任。
A公司是一家机械销售公司,办公室有内勤人员20人,这些人大多都是销售跟单、行政文员、人资专员一类,如何让这些人,最大限度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,一直是老板比较头痛的事情。
这家企业采用了内部满意度考核:就是让流程上的客户来评价你的工作完成情况。对于内勤人员的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,但存在一定的主观的因素在里面。
后来,A公司在财智学院的学习的过程中发现,公司的核心目标是2020年实现5个亿营收,全体员工都应该为这个目标奋斗。
于是,又采用了新的考核方式,满意度+非业务部门参与年度目标的考核。全年目标完成比例,非业务部门也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奖金。
以提倡多劳多得、正向激励为主的模式,有助于激发全员的积极性。
工作之前要设定目标、标准和要求,绩效考核不是打出来的,而是算出来的。
真正好的考核方式:让员工自我驱动,主动去完成自己的任务,让员工从被动干到主动干,让一群人、一帮人拼命干,让企业和员工互利共赢。
两天的财智·经理人2001班《绩效评估》课程在学员们的如痴如醉中落下帷幕!课程通过案例研讨、小组讨论、情景模式、现场演练等方式,让学员重新掌握全新的方法和工具。助力学员做最懂绩效的管理者,提高员工效能!
课程照片集锦




